民俗之旅 - 领略老家乡土文化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人,我有时会觉得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冷冰冰。不知何时,身边的人们都陷入了忙碌工作或娱乐消遣的生活模式中,很少有人会真正关注自己的乡土文化。然而,这些被遗
通化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万神都会、土地神诞日。从唐朝就有“二月二,历史悠久,运高走,文化厚重,气高扬”之说,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满族民间美术、传统工艺、传统医药等10余个门类、百余个项目,更有二月二放龙灯、放生、祈福开运典等仪式。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从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级名录,和风化雨的主宰,并有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跟随我们一起,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去探寻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非遗项目的魅力故事。
身为吉林“佟佳江满族剪纸”非遗传承人、通化市“正月十五蒸面灯俗”传承人,农历二月初,丛永莉可谓多技“傍身”。她说人生应该是一个“圆”,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在传承与发掘民俗文化的路上她想做的还不止这些……
“这把剪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
“这是我近期为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作的作品。”在丛永莉家中,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她展示了以冬奥会为主题创作的剪纸作品,会举行敬龙祈雨,作品中有头戴虎头帽的孩童在滑雪,有“冰墩墩”和“雪容融”。丛永莉说,把新鲜事融入到剪纸中这就是“时令剪纸”,而“时令剪纸”是保持满族剪纸动态传承的一种好方式。
丛永莉今年70岁,出生在通化市一个地道的满族家庭。从小受奶奶的影响,她8岁就开始学剪纸。那时剪纸用的是糊窗户的毛头纸,奶奶经常把剪纸作品贴在墙上,偶尔也会把丛永莉剪的“小猴蹬车”、“老鼠偷油”、“梅花鹿”一起贴上。“看着墙上自己的‘作’,我满心欢喜,也越发喜欢剪纸了。”丛永莉说。
从那时起,这把剪刀丛永莉就再也没放下过。从1985年开始,她的剪纸作品陆续在国际、级、市级各种比赛中,这也给她的创作带来了信心和动力。2002年,丛永莉获得南京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班学的机会。“通过三年学,我不但提高了剪纸技能,还学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我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在研中,丛永莉将精力都放在满族剪纸的创作和传承上,她先后担任吉林满族剪纸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副等职务。在全国各地举办的高级剪纸研修班担任组织者,还在2012年筹备策划了吉林“辉发杯”全国剪纸赛。2011年,丛永莉被吉林文化授予吉林“佟佳江满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设立“佟佳江满族剪纸传所”。
回归与创新
回顾多年剪纸的创作之路,丛永莉说,她在传承和发扬满族剪纸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着回归与创新的理念。
“起初一直觉得奶奶的剪纸作品太粗糙,我总吵着帮奶奶画出来再剪。长后我在学中开拓了视野,才知道奶奶剪的才是地道的满族剪纸,正是那种‘粗糙’才更能体现原生态的美。”于是,丛永莉在创作中更加注重回归满族剪纸的粗犷之美。她仿效奶奶的剪纸风格,用桦树皮剪,用树叶剪,用苞米窝剪。“我始终抱着一颗传承的心去创作,在风格上,在创作主题上,在选材用料上,都遵循着满族的风俗惯,让原生态之美尽显在作品中。”
但丛永莉又不想完全拘泥于传统的创作理念,她认为可以在传承中融合创新,继而让满族剪纸得以更好地发展和传扬。“满族剪纸因为受当时生产力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得十分粗犷,缺乏‘剪纸语言’,因此我们可以在保留满族剪纸精髓的基础上去丰富它的内容。”在技艺上,丛永莉加入了其它剪纸“勾、弯、月、打毛”等技法,使作品更加细腻。而在表现风格和主题上她尝试着结合时令等元素,进行寓意更加丰富的创作。“牛年我就剪各种形态的牛,虎年我就剪各种形态的虎,冬奥会我就创作冬奥主题的作品,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技法进行多角度创作。”丛永莉说,她一直是抱着继承又发扬的想法进行创作的。
传承者亦是开拓者
面对非遗传承人的身份,丛永莉心中一直有一种责任感,她觉得非遗文化关乎记忆和一方水土人们的家国情怀,她想让这份记忆更加深刻,情怀更加宽广。于是她的研究传承领域渐渐拓展到满族剪纸之外。
“因为学研究剪纸,我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也时常回忆起过去,想起我们关东人蒸面灯的俗,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也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丛永莉说,正月十五蒸面灯是过去关东人家家户户过年的俗。正月十五当天,要蒸四种面灯,分别由玉米面、白面、豆面、荞麦面蒸出“金”、“银”、“铜”、“铁”四种面灯,将这些灯放置于家中各个角落用来祈福,而其中“金灯”和“银灯”要用于祭奠祖先,这也体现出了关东民俗中的“孝文化”。丛永莉也因此被通化市授予“正月十五蒸面灯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除此之外,丛永莉还花了四年时间对长白山满族婚俗文化进行研究和整理。长白山满族婚俗文化寓意很强,其中涉及许多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其中的环节如跨马鞍、跨火盆等,每一项都富含着吉祥的寓意,也是关东文化代表性内容之一。为了收集和传承这些俗技艺,丛永莉走遍了家乡的山村野外。“我今年70岁,从小就接触民俗,研究到现在,我觉得这也是追求到了人生的‘圆’。研究了这么多年,我看到了民俗文化的可贵性,因此我会一直传承研究下去,把这些传到我们的子孙手里!”丛永莉说她会在“传承”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文/图/视频 通化日报记者 张译皓文
主审 | 刘慧杰 审核 | 崔玉兰 编辑 | 李蕴涵 齐悦婷(实生)
标签:丛永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化 非遗故事 剪纸 非遗传承人
IT百科:
罗德怎么连索尼相机 富士相机怎么样才能发烧 松下相机老是自动连拍怎么回事
网者头条:
有什么样的钓鱼饵料好 游泳感冒怎么办 麻将室墙面怎么装饰 在宋埠买什么乒乓球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