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民俗文化网 >> 人文

作家施福明汪曾祺“吃”的哲学王宇鹏

作家施福明汪曾祺“吃”的哲学王宇鹏

世人皆爱美食,他1991年11月被人事和文化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04年4月被共青团授予“乡村青年文化名人”;2009年7月曾被五委授予“之星”;2014年被文化和团授予“全国青年文化名人”称号;2015年被被教育授予“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这样一位“草根明星”却星光闪耀,人尤甚,他的故乡怀远人亲切地称他为“淮河赤子”。足见他在故乡心中的影响。扎石生根石榴红施福明一九六八年腊初八出生在安徽淮河岸边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他浓眉眼,所以我们有8菜系美名远扬。

懂吃且能谈吃的,眼睛聚神有采。作为施耐庵文化血脉传承的第十九代世孙,古今中外,他深受施氏家族耕读传家的浸染,不少是文人墨客。比如因东坡肉而被世人所熟知的苏轼,自小对文学有着天然的敏感直觉和颖悟的表达力。施福明年少磨难多,比如写了《随园食单》的才子袁枚。当然,幼时失怙的他,能对吃谈得上有心得的文人里,在母亲病重卧床的情况下,汪曾祺汪老也是其中一位。

汪曾祺,十七岁的他不得不初中辍学回家奉家母亲。他以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家立业的重担。一九八六年,著名的小说家,十八岁的他在家乡马场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除了小说写得好,他恪尽职守、勤奋踏实教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刻苦研,他还是一个地道的美食家。

初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总绕不开一个“吃”字。

汪老的文章里写吃的非常多,直接谈吃喝的散文约有《故乡的食物》、《吃食和文学》、《宋朝人的吃喝》、《昆明菜》、《昆明的果品》、《鳜鱼》、《家常酒菜》、《韭菜花》、《四方食事》、《寻常茶话》、《作家谈吃第一集》、《萝卜》、《五味》、《食道旧寻》、《米线和饵块》《、故乡的野菜》、《食豆饮水斋闲笔》、《豆腐》、《干丝》、《肉食者不鄙》、《鱼我所欲也》、《昆明的吃食》、《故乡的元宵》、《手把肉》、《贴秋膘》、《栗子》、《〈吃的自由〉序》、《果蔬秋浓》、《果园的收获》、《〈旅食与文化〉题记》、《面茶》、《和冰糖莲子》、《豆汁儿》、《手把羊肉》、《菌小谱》……(其实光是看这些题目,都会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在这些文章里,汪老这位可爱的老先生不爱写食物入嘴的感受,顶多说句“极妙”,“能下三碗饭”。但就是这寥寥数笔,却让人感觉活色生香。

比如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他说好鸭蛋必须是质细而油多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对于故乡的鸭蛋,汪老心心念念,虽然在文章中用笔不多,并没有用力诠释故乡鸭蛋的特别之处,但他笔下的高邮鸭蛋也总是让人念念不忘。

按照汪老的说法,人在“吃”这一件事情上颇为精致讲究,就连日常用的食盐也要分个三六九等,比如“桃花盐”“水晶盐”都要讲究个“吴盐胜雪”。而汪老这位热爱美食的人却是不同,他没有花很多心思钻研那些玉盘珍馐,而是用妙笔盛上一盘盘家常小菜。看似平常的小菜,被他写的满是浓浓的烟火气,平常又亲切,让人读得有滋有味,恨不得立刻马上边读边撸起袖子下厨按照书上的单子炒上两盘。

得益于个人丰富的经历,汪老吃的东西无所不包,家乡高邮的双黄鸭蛋、鸭,还有口蘑炖鸭、虫草炖鸭、八宝鸭(腔内填糯米及香菇、虾仁、火腿清蒸)、香酥鸭。当然,也少不了他在昆明读书时,所品尝到的汽锅鸡、米线和饵块等等。

这些美食不仅滋养了他的胃,更是给他带来了一些别样的感受。

比如,在《昆明的雨》一篇文章中,汪老开篇便写朋友索画,“要有昆明的特点”。于是汪老画了仙人掌和牛肝菌,由此写到了昆明的雨,昆明的菌子、杨梅与缅桂花。最后写他和友人朱德熙在联的岁月:“我有一天在积雨稍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满池的清水,看了着比丘尼的陈圆圆的石像,雨又下了起来。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斤市酒,坐了下来。雨下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花。但是这样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汪老写各地美食,不单单是从食物的本身写起,写一道道美食的色香味,更是经常在写文章的时候穿插着食材性状、产地、各地做法及自己的经历、感触、见闻。

无论是他的家乡江苏高邮,还是后工作学过的地方,如昆明、张家口、北京等,几乎每走过一个地方,他总能用简单的几笔勾勒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地方特色。于是,在美食之外,我们对那些城市多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也多了一些向往,恨不得自己也去那些城市走走看看。

除了这些美食之外,汪老对于其他野菜、豆腐、萝卜等家常吃食写的也比较多。汪老曾写过一道家常拌菠菜:我做的拌菠菜稍为细致。菠菜洗净,去根,在开水锅中焯至八成熟(不可盖锅煮烂),捞出,过凉水,加一点盐,剁成菜泥,挤去菜汁,以手在盘中抟成宝塔状。先碎切香干(北方无香干,可以熏干代),如米粒,泡好虾米,切姜末、青蒜末。香干末、虾米、姜末、青蒜末,手捏紧,分层堆在菠菜泥上,如宝塔顶。好酱油、香醋、小磨香油及少许味精在小碗中调好。菠菜上桌,将调料轻轻自塔顶淋下。吃时将宝塔推倒,诸料拌匀。如此形象生动,可见作者也是一位做饭的高手。

汪老经常写一些生活当中常见的蔬菜瓜果,却总能写的别有味道,让人读起来特别舒服。即便是很家常的菜,经他的文字描述,便成了诱人的美食美文。于是,在读文字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也吃过汪老笔下的美食一般。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读到这句话的此时此刻,阳台上的花开得正好,而厨房里热气腾腾的手擀面也刚刚出锅,诗情画意与人间烟火融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刚刚好。

这样美好的氛围,其实特别适合坐在满是阳光的窗边,读一本岁月静好的书籍,品一品其中的滋味,感受那真真切切的人间烟火与人间值得。

汪老喜欢热闹的生活,文字中也透着世俗的热闹,让人感觉热气腾腾,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然而,再细读,却发现热闹之外,竟然会收获心灵的平静。那是一种心态由浮躁到安静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汪老文字所带来的力量。

有人说,写一盘家常菜,几株路边植物,寻常日用器皿,百读而不生厌者,近五十年来,惟汪老一人而已。这个评价我觉得很恰当,甚至我在想,汪老的美食和美文,有一种治愈的力量,让生活变得不那么沉重。

“看着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如此描述,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小乐趣,出门即可触达的幸福?在汪老的文字里,我们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另一番滋味。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四方食事,亦可明心见性。

在品尝美食中参透人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标签:汪曾祺 汪老 四方食事 鸭蛋 昆明



IT百科:

macos支持3d max吗 ios怎么电量显示错误 linux车载系统怎么安装


网者头条:

上海有多少字画店家名单 大翡翠葫芦怎么打孔 虚空菩萨玉石怎么摆放 猫咪生气为什么会叫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