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维的革新与重塑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文化思维的革新与重塑已经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交流与碰撞也日趋频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主动拥抱变革
《五分钟论语课》第44篇
每天5分钟
看透人的性情、思维根源
正文
3.15子入太庙,手书“悲欣交集”四字作为绝笔,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3天后,每事问。”子闻之,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李叔同一生只活了63个春秋,曰:“是礼也。”
太庙,在俗39年,这是鲁君祭祀先祖的地方。更确切地说,为僧24载,是祭祀周公的地方。太庙本是天子的祖庙,他的一生经历极其复杂。前半生经历了荣华富贵,鲁国是周代的诸侯国,过得声色犬马的生活,本来不应当称为太庙,并且娶有两房妻子,但因周公制礼作乐,将一个家安在天津,对周王朝贡献极。周公死后,一个家安在上海。后半生遁入空门,周成王命鲁设祖庙,也就被称为太庙。
太庙当然不能随便进,一则是有身份,二是是正当时。所谓正当时,有两种,一种是祭祀助祭之时,一种是排练之时,也就是演礼之时。那么,孔子每事问,应该在演礼之时。
为什么每事问?因为孔子是当时的礼学家,但是这个家还多停留在学问上,从典籍中来。就相当于现在一个人学了系统的MBA课,门门满分。但是他没有参与到实际的公司管理中来,所以真的到了公司,开始参与公司管理的时候,他当然要向那些有经验的员工们请教,虚心求教,摸清楚公司的运作,了解公司的人。这是一个慢慢上手的过程,那些公司里没学过MBA的,都是他的老师。我们理解了这,就清楚为什么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了。在鲁国,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参加祭祀,一定要有地位。
孔子没被鲁国聘用之前,他是没有机会参与到这种祭祀中来的,只能看书,听别人讲,脑袋里模拟,这样呢,其实还是隔了一层。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你有了名气,就很容易遭到别人的质疑,你不是礼学家吗?怎么入了太庙,还老是问人家呢?这哪叫知礼呢?
“不懂就要问,这就是礼”。这里面有真诚,有实事求是,不作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此意。
人最怕被自己的头衔绑架,你是专家,你怎么连这不知道呢?所以专家即便不知道,也不敢说,硬着头皮说我知道的,我明白。很多时候,事情就会坏在这里。
“我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也”,你看孔子的每事问,就是敏以求之。
一个空的状态,清零的状态,我们才能接触到真实,以真实,实情为基础,我们才能合度地处理各种事情,各种关系。
《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你看,这才是孔子的智慧。礼,绝不是形式化的东西,而是进入每一个实际情景下的合度,无过无不及的一种当下状态。
好,到这里。
欢迎关注,一起读经典
IT百科:
苹果手机烫游戏卡怎么办 华为手机怎么折修 以前小米4手机多少钱一个
网者头条:
骑摩托车时怎么拍照 怎么关掉班级的摄像头权限 快递为什么顺丰贵一点呢 邮政快递为什么收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