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探讨艺术师作品中的人文情怀:追寻艺术师作品中的人文情怀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创作者内心的思考和情感状态。当我们欣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时,除了欣赏其技艺和表现形式,更应该关注其背后蕴含
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薄意”是寿山石雕刻的一门独特技艺,我认为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薄意”技法发展至今不过百余年。多数人都读“薄”为“bó”音,我认为应该要念为“báo”。它是一种用类浅浮雕的形式来表现平面状态的艺术,却又是区别于浮雕的独特技艺。最早是单面浅刻,到后来的多面立体雕刻,于细微之处见功夫。
薄意技法与画的审美意境应该是高度契合的。潘主兰先生曾说过:“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薄意需要独具匠心。匠为传统,为文化,为技法;心为意境,为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体验,为雕刻者与石头之间的情感交流。
《春回地》 寿山田黄石 207.7克 郑世斌作现藏于寿山石馆
薄意技艺追本溯源在清初已有端倪,到了同治、光绪年间,“西门”派艺人潘玉茂兄弟,专事深刀雕刻,奠定了薄意雕的基础。至清末民初,林清卿吸收画艺术精髓,熔雕、画于一炉,以刀代笔,别开生面地将薄意技艺提高到新的境地,作为寿山石雕中独门别类的艺术形式。
民国之前的印石制章带有很强的功能性,到了民国时期,文人似乎得到了某种释放,艺术创作出现了更强的融合性,雕刻艺术与建筑、文学等其他文化艺术一样,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薄意”技法便是在这个时期才真正意义上进入到艺术概念的领域。
“薄意”讲求意境之美感,艺术流派中有写实与写意,写实派讲求物理再现,要求造型的精准;写意派,往往在传统功底的基础上,用寥寥数笔展现。不仅画讲求写意,西方美术也有抽象派,比如毕加索、梵高,看似抽象的线条,却耐人寻味。
《听琴图》 寿山田黄石 36克 郑世斌作
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与夫人去上海看画展,看到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小人得其技,君子得其神”,看似很伤人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却是一种鞭策,得其技法容易,得其神者不易;得其技法为徒,得其神者为师。作为雕刻艺术师,需要不断地内修,方能心领神会,塑型有韵,达到、情趣与境界的融合。
在寿山石的创作手法中,“薄意”的雕刻技法是与诗、书、画三意最为亲近的手法,或可说,“薄意”一道,本就是这三者融会贯通而成的。因此,通晓“薄意”、善于“薄意”者,又多在诗文、画技、书道上有所造诣。
《听风》 寿山田黄石 103克 郑世斌作
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意境”实际上与的传统哲学是相通的。从文化哲学的根源和内涵上分析意境,这一类的作品,既多有重儒家“情景相生”者,也不乏以庄玄禅宗里“物我相冥”之思为先者。
古语有云:“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寿山石本身是“实”,其余的一切都是“虚”,“薄意”所要达到的就是“虚实相生”的境界,虚实与留白,无画处皆成妙境。以文学的种种意向、文人的种种情致,来提炼、升华寿山石雕刻中的主题,为之增加的无形美感,就是所谓意境,也是这种题材之所以能够给人以乐趣的原因。
《云鹤清且贵,可以舞丹阳》寿山田黄石 60克 郑世斌作
薄意能盛行并成为寿山石雕刻一项独门技艺,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石质的珍贵。一些贵重的印石,如田黄等是不适宜雕制纽首的,因为雕纽要刻去好多的材料,显得得不偿失。正如篆刻家邓散木曾说过:“石之佳者,多不纽,恐伤其材也。”如果只是将石料抛光,则难以成器。石皮和色层薄,且石身多裂斑,不宜深雕,否则瑕疵毕露。于是就产生了顺其形势作平面浅浮雕的薄意工艺。
薄意雕刻的特色主要是刻层薄,注重形象的轮廓线条的刻画。应料设计,按照石章的实际形状与瑕疵分布,绘画花鸟、山水、人物,然后加以浅浮雕刻,贵重的石材以精良的薄意为饰,就成了锦上添花。
《心清闻妙香》 寿山田黄石 60克 郑世斌作
薄意与田黄的结合,可谓是珠联璧合。在寿山石上呈现薄意艺术的关键点在于:一是怎么回避裂痕,怎样利用石材、石皮;二是怎么利用画理画意处理疏密关系,使之展现艺术的美感,达到瑕不掩瑜的效果,浑然天成。
而选用田黄为料的重要之处在于胆略,有些人遇到材质太好的情况,反而发挥不起来。我的运气挺好,一开始就刻了不少田黄,胆子练得很。刻得越多,越不害怕,所以在判断和取舍的时候,也下得了手。如田黄常有的“筋”“格”,我惯于分解分段处理,弱化缺陷,效果可严丝合缝。
《螭虎》 寿山田黄石挂件 15克 郑世斌作
寿山石本身就有天赋的美丽,我们手里的刀要“抛砖引玉”,让天然的美和人文的美和谐相融。拿到一块石材,先构思设计,用毛笔勾勒,毛笔的感觉最能体现画的意韵。薄意雕刻“以薄取胜,以简见长”,所以刀法应灵活多变,洗练概括,落刀准确,以一当十。刀法有笔锋,下刀处不得有尖锐折角,呈现圆润之美。雕刻完毕之后,还需要对某些细节,如花蕊、叶脉、苔点、枝干以及人物、动物的眼睛、鬓发等分,用尖刀或半尖刀阴刻、抽丝,精细修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翼双飞》 寿山牛蛋石 郑世斌作
我在雕刻动物的时候就特别注意眼神,比如最近创作的这个《比翼双飞》,放看,便可看出这两只鸟眼神的不一致,尤其是后面这只眼神很“贼”,整个形象和韵味表达出来,就是细节之美。
而“薄意”雕技的最特色是“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凡石料色泽愈杂,裂纹愈多,构思就愈见奇巧,如林清卿的《松鼠葡萄》就是巧用芙蓉石面上的砂点,刻成松鼠的眼睛,有“点砂成睛”之妙。同代的金石书画家陈子奋欣赏他的作品说:“难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见天然。”他用刀如笔而胜于笔,奏刀称“画石”,非“人之画纸能及也,是石以画传者”,天衣无缝,妙趣横生。
《比翼双飞》() 寿山牛蛋石 郑世斌作
鉴赏家将薄意看作是一种立体的绘画,以诗情画意来衡量薄意雕的品位。所以薄意创作者多数兼精绘画,只有熟练地掌握了国画的笔墨技巧,才有可能挥洒自如地在石面上刻画薄意。所以说,薄意技法是一项需要内修的技艺,是艺人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
所谓打好基础,我认为这个基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雕刻技法;一是书面修养。而薄意真正能打动人的不是技法,技法只就会有。打动人的是作品里流露出的情绪和气质,这不是单靠练雕刻技法能有的。技法易得,意境难求。
《赤壁游》 郑世斌作
当下的寿山石雕刻者们,学雕刻艺术,不能限于寿山石雕,仅仅阅读行业书籍,而要向更高的艺术探索,广泛阅读,可以学书法、绘画、文学,甚至哲学。道家提倡“道至简,返璞归真”,可以体现在雕刻上运刀如笔,用薄意技法去繁化简展现原石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胸中有墨,方可笔下生花。正如画圣吴道所说的“子嘉陵山水心中吟,一日画尽三百里”,这便是文化修养给予创作的能量。
因此,一定意义上来说,薄意技法可谓之一项“融”与“容”的艺术,可“融”诸子百家文化艺术之长,“容”石之瑕疵化为无形,呈现和谐统一艺术之美感。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四海博缘收藏平台”。谢谢合作!
标签:
IT百科:
华为怎么自己修改内存 朗科固态硬盘怎么跳线连接 戴尔怎么看windows系统
网者头条:
打印照片怎么不显示了 在家怎么拍照片全身不露脸 为什么升降摄像头不升 其他快递为什么不如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