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民俗文化网 >> 读书

层今日雨水十七岁立志当圣贤,用二十年探究真理,王阳明的伟大超乎想象!新春走

层今日雨水十七岁立志当圣贤,用二十年探究真理,王阳明的超乎想象!新春走

有人说,的思想界有四座丰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阳明。

也有人说,历史上有两个半的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不论哪种说法,王阳明的成就都可与孔子齐名,而这种殊荣则是源于其创立的“心学”。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几百年,无数仁人志士在读过王阳明后均对其崇拜有加,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学期间尤其崇尚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遂给自己改名陶行知;

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公开表示:一生俯首拜阳明。

然而,从寻找到顿悟再到传播,用尽了王阳明半生的时间,才最终有此绝学流传于世。

王守仁,自伯安,别号阳明。他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地主家庭,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这样的家庭也自然十分重视王阳明的教育问题,

十岁起,王阳明就开始研读四书五经,并且能迅速领悟,举一反三。但他却并非读书的料,对于枯燥的读书生活充满了厌倦。

他喜欢摆弄抢棍,学射箭,喜欢读兵书,这些也都被王华看在眼里,或许儿子更适合成为武将,于是他决定带王阳明到居庸关外开阔眼界。

在关外王阳明见识到了平日所见不到的广袤草原和沙漠,但在明朝这些地方并不安定,经常遭受蒙古人的侵扰,

后来王阳明放出豪言“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此时王阳明才十五岁。

可父亲当即给予了当头棒喝:你未免也太过狂妄了。

不久,王阳明再次找到父亲,他表示之前确实是自己太狂妄了,他打算暂时放弃带兵打仗,有了一个新的志向,那就是:当圣贤。

王华再次震惊,圣贤岂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成就的,他认为自己这个孩子实在是不务正业。

可事实却是这个看似狂妄的年轻人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真真正正的在成为圣贤着条路上坚持了二十年,并最终如愿。

王阳明为自己定下了成为圣贤的人生目标,然后就开始努力的学圣人的思想。

其中以朱熹之理为主要代表,他按照朱圣人“格物穷理”的指示,开始研究各种事物,以期获得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他对着自己家的竹子冥思苦想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不顾风吹日晒,只为悟出其中的“理”,可结果是自己病倒了,“理”却没有出现。

即便这样,病好后的王阳明仍然坚持着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最终把自己“格”的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

寻“理”不得的王阳明仕途同样不顺,因为参与了一场朝廷纠纷,使他从六品官被贬为几乎没有品的贵州龙场驿的驿丞。

贵州龙场在当时可以说是蛮荒之地,穷山恶水、荆棘丛生,当地以苗族人为主,与汉人语言都不通,想要开展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可王阳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扎了根,甚至于在这里悟出了流于后世的之“理”。

他白天干活生产以维持生计,晚上就在夜深人静之时思索“理”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流逝,王阳明的的坚持终于到达了极限,他回顾自己的上半生,为官被贬、一事无成、只剩下这每日空想,他开始愤怒甚至抓狂。

圣人说“存天理、去人欲”,吃喝拉撒、七情六欲都是“人欲”,只是这“天理”在哪,他“格”了万物,却终究没发现“理”的踪影。

天理,人欲。“欲”在心中,“理”究竟在哪里?

可就在这一刻,王阳明终于顿悟:“理”在心中!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人华文明史上的一次高光时刻,一门的哲学“心学”诞生了。

他的核心思想强调“心即是理”,要求人们用善良的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强调“知行合一”就是要将内心的想法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修养和本领;

最后就是“致良知”要求我们做到“去恶为善”,争做一个好人。

任何事物的诞生,背后总是有一批人在默默的坚守和付出,王阳明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去顿悟一个的思想,不仅要承受身心的压力,还要忍受外界的嘲讽,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也正是这样更加突显了他的,“圣贤”之称王阳明当之无愧。

标签:王守仁 心学 知行合一 孔子 王华 陶行知



IT百科:

苹果手机怎么开多页面截图 华为手机光遇字体怎么改 小米手机4开发版本怎么样


网者头条:

猫咪爪子脱皮怎么办 狗狗经常甩耳是怎么回事啊 重庆小岛宠物店怎么样收费 摄影对焦相机怎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