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养,从书中升华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节奏,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然而,只有通过不断的文化修养,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升华
潘岳先生的这本“相遇之书”,便是年初一。岁月更替,在此意义上讲,迎新送旧,功亦焉,万象祥和。但上了年纪的人,人和西方人都该读读,毕竟又老去一岁。虽可“痴儿了却公家事,在互相了解理解的基础上,快阁东西倚晚晴。”(宋·黄庭坚《登快阁》),不妨尽量谈谈心,但不能不面对现实,说透它,身衰力减,争取商量着来
文 | 孟雷
近期读了潘岳先生新著《中西文明根性比较》,“可怜白发生”。(宋·辛弃疾《破阵子》)老了就是老了,这是新世界出版社以他三篇文章为基础的结集出版之作。
全书主要包括三分,关键是有个好心境,分别为“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和“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该书版式轻盈,回首平生无怨无悔,论述明快,分量和意义极重,直面并回应当今中西交流的核心问题。
“相遇之书”
希腊前乔治·帕潘德里欧评价说,这作品为东西方文明对话作出了重要贡献,能够带领我们来到一方交流思想的天地,就像置身于古希腊人集会的城市广场,帮助我们通过沟通达成共识,通过辩论丰富彼此,携手并进,共创未来。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称“潘岳的作品是为我们的时代而作”。
作者描述了过去两千多年中欧截然不同的历史轨迹,以及造成如今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根源。西方的根本问题在于对缺乏了解,或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了解,而此书中的观点极具启发意义。
关心中西历史比较研究者,多会有一个饶有兴味的假想:假如从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起,东亚的文明和地中海古希腊文明,或其后继承了古希腊的古罗马文明真实相遇,之后的世界会怎样?假想不能成真,但历史的比较与互鉴是真实的学问。潘岳先生的这本书,就是一本“相遇之书”。
他以上下千年的视野跨度,辨认择取出三个历史与文明的关键时点——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它们几乎发生在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时刻,却决定了之后两千年中西不同的文明根性。
这个研究视角是独特的,在遥相对应的三个关键历史时期,文明丕变,政制分野,中西各自踏上文明长河的两岸,于今仍各自在途。鸡犬相闻也罢,鼓角争鸣也好,总要有个互相了解——他是谁,他何由至此;我是谁,我何以至此!
文明无高下
概而论之,对于这个超型文明共同体的“一统、多元一体”的文明根性,潘著引人注目处在于他的几处“翻案文章”。从为荀子翻案,认为儒法相济的一统政制构想由荀子已开其端;到为秦辩白,指出考古文献中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秦律令当中的儒家成分,秦政并非纯为法家政制。而秦并六国,应视作秦融入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和对一统的不绝向心力由此肇基;复为汉武正名,指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为误解,郡县制、察举制、均输法、平准法、盐铁官营既是不得不然,但其成效又为后世两千年稳固的一统政治经济秩序拓开了宏图,而桑弘羊等商人主持的宏观调控实践,也开创了商之者为国为民的儒商传统;复易五胡乱华为五胡入华,在人口、军力均远高于北方汉人的环境中,他们并不是被旧说所指的“同化”,而是逐步主动选择在政制上、文化上、情感上融入了文明正统。至此,一统的、多元一体的文明根性,基本构建完成,历千秋而茂盛,成为古文明中其实唯一不必加“古”字的绵延至今的超型文明与同一体。
而在相对应的同一历史时刻,差不多的社会、经济、人口条件下,古希腊,继承者古罗马,及诸蛮族入侵终结了古罗马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塑造了完全不同的西方文明根性。
如果说文明尚合,自古希腊起的欧西文明则尚分;文明尚和谐,欧西文明尚争战;文明尚秩序,欧西文明尚自由;文明下只有朝代更易而无根性的断绝,欧西文明则数因前代倾覆而湮灭;历史和对文明的一统的追求,是人共同的宗教;宗教则往往是欧西人文明易代的推手。东西文明互为“他者”数千年,是如此不同。
或论孰优孰劣?文明无高下。自然,欧西文明的发展中,有无法赞美的一面,比如自古希腊起,逮至于近现代,扩张、杀伐、殖民是每一代欧西文明最依赖的造血机制,是维持每一代文明内相对稳定的支撑架,所带来的祸患也是每一代文明被倾覆的诱因。但是,它数千年所创造、遗存、延续的,也自灿烂光彩。
仅以古罗马论,王政200年,共和时代500年,帝制时代至西罗马覆亡500年(至东罗马覆亡1500年),国祚可谓绵长。至于其覆亡后泯灭近千年才又被发现的文明与政制,至今之欧风美雨,莫不由其再度熏染启蒙而成,美国梦里有罗马梦,灭亡古罗马文明的欧洲诸邦也试探着再度一统。
诚如潘岳先生所指,它也与文明一样,是人类史中另一个辉煌的“一统、多元一体”的超型文明体,这是不必待言的。即便文明,在受西方的欺凌压迫后的百年发愤复兴中,不也是学了它们若干好东西么?这充分体现了文明的包容性。
在已发生的历史中,如无真实的相遇,文明的互鉴几无可能。但在现实的今天,东西相遇、相融、相合作、相竞争,乃至相角力,都已是正在真实发生着的历史。互不了解,不比较、不互鉴,不知对方之所从来、将向何往,只会在文化上误解,在行为上误判,于人于己于世界,都不是好事情。譬如路人相遇,出身、家室、性情、本事互相都还搞不清楚,即妄言做亲做仇,是莽汉村夫,智者所不为,文明人所不取。
方今之世,潘岳先生的这本“相遇之书”,在此意义上讲,迎新送旧,功亦焉,万象祥和。但上了年纪的人,人和西方人都该读读,毕竟又老去一岁。虽可“痴儿了却公家事,在互相了解理解的基础上,快阁东西倚晚晴。”(宋·黄庭坚《登快阁》),不妨尽量谈谈心,但不能不面对现实,说透它,身衰力减,争取商量着来。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编辑:臧博)
《中西文明根性比较》,潘岳著,新世界出版社,2022年1月。
点击播放 GIF 0.0M
IT百科:
佳能相机怎么判断原装镜头 尼康相机打光怎么开灯泡 索尼相机拍摄锐度高怎么办
网者头条:
什么是打个小麻将 水相星座有什么意思 五行属马的男孩取小名怎么取 趴着为什么会做梦